铜仁智鼎人才市场周一到周日,天天为你找工作、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,为求职者推荐合适的岗位并且提供最新最全的招聘信息,为企业提供现场招聘、校园招聘,铜仁智鼎人才市场是铜仁地区最大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机构,现场招聘,网络招聘,委托招聘,高端猎头,人力派遣,学历教育,资格认证,技能培训,就业安置,公司地址:铜仁市碧江区环东路北门花苑(北门口中国保险公司对面)
中国人为何不敬业,张鸣(中国人民大学教授)
据盖洛普公司的一份调查,全球雇员的敬业度,中国最低。我们心里有数,不会当它是帝国主义的阴谋。我们员工的敬业度,的确不高。
当然,说起来多少有点冤,谁都知道中国人勤劳,工作辛苦,却落了一个不敬业的名声。但是,敬业跟工作辛苦,不是一个概念。即使你工作很卖力气,不等于你认可你的行业。事实上,真的没有多少员工,包括高级白领,能把自己从事的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,对多数人来说,无论报酬高低,工作,都是一个饭碗而已。
敬业度降低,跟现代化本身有关。现代化意味着扁平化,比起前现代社会来,人们适应的行业在增加,很多人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,不像过去,手工行业,干一行,从熟悉到熟练,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,一旦做上了某个行业,想要跳槽改行,难度非常大。在互联网时代,人们学习适应各种行业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加,很多人可以实行大幅度的行业跨越。哪个行业哪个工作更适合自己,真的会让人挑花了眼。所以,我们看到,不仅中国人敬业度低,很多发达国家,比如日本和西欧,也好不了太多。
但是,中国这个世界最低,也有自己的问题。从文化心理层面讲,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严重,总觉得别人的行业比自己的好。对自己的评价很难客观,越是受教育层次高的人,这种毛病就越是明显。怀才不遇,成为很多人的普遍心态。如何实行那个“遇”,又没有什么具体的路径,所以,在持续的观望中,不可能对现在从事的行业有太高的认同。在心理上,很多人都生活在别处,别处具体哪儿,又不那么清晰。
其次,我们的企业文化也有问题,无论国企私企,等级官僚制深入其中,等级高的人,每每要求等级低的人服从。没有特别需要,很少有人会尊重下级的意见,发挥其积极性。每个等级的人,都无非是把自己的岗位,当成饭碗,混口饭吃。也就是说,在现在的企业文化中,员工很难得到尊重,所以,没有人会爱企业如家,也没有人把所从事的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。
孟子PK韦伯:东西有别李铮(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)
国际著名调查公司盖洛普的一份新报告又要惹得中国不高兴了:中国被调查员工中只有6%可被评为“敬业”,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3%,甚至低于印度、俄罗斯等普遍被人认为“懒惰”的国家。
这个结果恐怕很难让中国人接受。中国人的勤劳、肯吃苦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,屡有出现若干牺牲在工作岗位一线的劳动模范,为何却在敬业指数上敬陪末坐?而以“打工帝国”闻名的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敬业指数也没有达到平均数,可见东西方对敬业的评判确实有较大差别。
在中日韩的东方文化中,对工作态度最经典的概括可算是孟子所说的“穷则独善其身、达则兼善天下”,而“士为知己者死”或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的标准显然只适合劳模或大官。“穷、达”之道骨子里透着实用主义的价值观,其中“独善其身”是精髓,也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在东方类似于“宫斗”的办公室政治中,能做到“独善其身”,才是长期安身立命、甚至未来能有所作为的前提。上司和领导也往往青睐这样“听话、不找事”的下属,敬业指数在他们眼中可算是100。然而,这些“独善其身”的员工也往往缺乏工作热情,只要在领导看不到的地方就敷衍了事,一旦失去了上升空间,也就对本职工作难以上心了。
在西方文化中,马克思·韦伯的“新教伦理”是敬业的指针。韦伯认为,尘世间的种种工作都是上帝安排的任务,只有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,做好每件事,才能算得上是遵循了上帝的教导。韦伯的理论听上去有些简单粗暴,缺乏合理性,但是这套理论确实打通了一条日常工作与供奉神明之间的道路,让人们能够心安理得又有所成就地完成尘世间的种种辛劳工作。西方的日常工作、休息都被神圣化了,工作本身就有着“殉道”的内涵,而通过工作所获得的名声、金钱都是副产品。因此,西方的敬业标准更注重“主动性”、“独创性”、“归属感”等,而这些都是在等级森严的东方企业中很难获得的。
无论是孟子还是韦伯,都对“人为什么要工作”做出了可付诸实践的回答。对个人来说,这两种回答都能让人安心上班,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,两种标准带来的影响却有很大差别。盖洛普的调查或许有一些片面,但是中国与一些敬业指数较高国家在产品质量、食品安全上面的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。
妄评敬业度本身就是不敬业张结海(知名心理学者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不敬业的?有这种可能。
最近几天,一则盖洛普调查表明中国人敬业的比例仅为6%、全球最低的消息引发众多评论家的评论。我看了看那些评论,感觉绝大部分的评论家并没有看过盖洛普的报告,仅仅凭借中国媒体的简短报道就开始发议论了。
中国人确实不太敬业,至少这部分评论家就是如此。盖洛普的敬业(engagement)是通过12道题来测量的,不过,在我看来,这12道题更像是测量敬业的影响因素,而不是敬业本身。比如,“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”能说它是测量敬业吗?更有1/4的题是测量别人对我的关心。所以说盖洛普的指标偏重测量的是为敬业提供的条件、影响敬业的因素以及敬业后产生的良好结果。
我认为,敬业的核心是两方面: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。尊重自己是指听从内心的呼唤,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,认同它的价值和成就感。尊重自己的关键词是喜爱。地球上的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服务,所谓尊重别人套用一句流行语,你是否真正做到了将服务对象当上帝。尊重别人的关键词是认真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讲更适合的概念还是中国的“敬业爱岗”。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,又彼此独立,一般说来爱岗的人比较敬业,不过基于中国人爱岗的比例不高的事实,我们能否先从敬业开始,说得直白一点,“你拿了这份工资,你对得起这份工作吗?”
当然,依照我的标准,中国人也是相当不敬业的,有三个主要原因:
第一,当今中国人更看重结果,同时崇尚单一价值观。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流行段子问为什么要好好学习?因为要考一个好大学,考了好大学就能找一份好工作,有了好工作就能买好房子、讨好媳妇。忽视了享受学习、享受工作的过程。既然大部分人是冲着钱去的,是不是爱岗也就不重要了;而且有些岗不符合升官发财的主流价值观,你会面临重重阻力:家庭的、朋友的、社会的。
第二,不得不承认,总体而言,中国人还是不太认真的。有一个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,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到意大利旅游把护照丢了,不巧那天是周末,这位中国学生选择到日本领事馆碰运气,他这样解释:“日本人很认真,只要有一个人碰巧有事来领事馆,他绝对不会不管的。”一个中国人遇到困难时把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,个中原因就是在“认真”二字。
第三,众所周知,中国流行的是对上、而不是对下负责,因此我界定的尊重服%
工作一生我帮你,铜仁人才求职、企业招聘首选网站